近日,小琦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与南三马路交汇的繁忙路口,注意到一栋外观独特的建筑。这栋建筑体量相对较大盈禾配资,展示出浓厚的欧式风格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经过仔细观察发现,这栋建筑共有三层,屋顶呈坡状,整体平面则呈现出“凵”字形状。其立面设计采用了几何对称的构图,使用罗密风格的竖线条装饰,使整个建筑显得既精致又大气。建筑的正面中央以及转角区域比旁边部分略高,形成了一个突出的效果,而顶部则设计有挑檐,彰显出古典风韵。
据了解,这座建筑的建筑面积大约为16400平方米,设计风格仿照欧洲新古典建筑盈禾配资,确实显得风格迥异,也因此成为周围的一道风景线。那么,这栋建筑背后藏有哪些故事呢?
展开剩余65%根据建筑外墙上悬挂的历史铭牌,我们了解到这栋建筑是沈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,曾是兴农合作社的旧址,建于1932年,原名为康德楼。兴农合作社是在日本侵华时期于中国东北所建立的一个经济组织,实际上是掠夺东北农业资源的工具。该合作社的总部设在这里,并下辖各省的支部,以及各市、县的办事处,村庄和屯落也设有兴农会,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加入合作社,成为社员。
尽管日伪当局以“兴农”为名创建这个合作社,但其真正目的并非兴办农业,而是为了强行占有和掠夺。自1940年10月起,合作社强制推行“出荷”政策(意为伪满官府低价征购农民的粮食)。他们假借激励农民的名义,实际强迫农民签署粮食出荷契约,而在出荷时则派遣大量警力和自卫队进行严格监管,绝不允许粮食流出。这些从中国农民手中低价收购来的粮食,实际上被用于充实他们侵略战争的军粮。
直到1945年,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,兴农合作社才最终关停。沈阳解放后,这栋建筑终于归还给了人民,随后作为苏联专家招待所、沈阳军区第三招待所、省革委会办公楼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等多种用途,直到2008年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。目前,它转变为某公司的办公楼。
转眼间,近九十年的光阴已过去,这栋建筑依旧巍峨耸立于中山公园对面,承载着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与被侵略的苦痛。作为日本侵华的见证,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,不忘历史,并坚持振兴中华的信念!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